在刚刚结束的“盛世天工·中国木雕艺术展”上,宁波人陈明伟送展的骨木镶嵌作品——仿制清代千工床在全国20 余省的2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参展者的交口称赞。由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这场木雕作品专业展,是至今规模的一次木雕作品赴京展,代表了全国木雕工艺的水平。
骨木镶嵌是宁波传统工艺美术之一,是宁波民间工艺与家具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,采用牛骨片、木片等原料,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, 再经打磨、雕刻、髹漆而成。它涵盖门类较多, 实用性很强, 题材多以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、生活风俗、和合二仙、梅兰竹菊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, 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。
陈明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“宁波骨木镶嵌”的传承人,多年来在老前辈的引导下,承担起“宁波骨木镶嵌”工艺传承的责任。他先后创作了紫檀木雕刻《清明上河图》和木雕《百子瓶图》、骨木镶嵌《梁祝文化》特大组合橱、《王应麟三字经》落地大插牌、骨木镶嵌红木千工床等作品,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
2008 年9 月,陈明伟在鄞州新城区创建宁波家对外免费开放的私人博物馆“紫林坊艺术馆”,馆内珍藏的名人字画、红木家具、紫檀木雕刻和骨木镶嵌礼品小件等不下200 余件。紫林坊艺术馆的落成,不仅为鄞州区被授予“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”起到了推动作用,也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工艺美术师的陈明伟可谓自学成才,从幼儿五六岁就临摹连环画,20 岁专攻金属模具浮雕,近20 年勤奋专研,转益多师,骨木镶嵌、木雕技艺渐入臻境。凡所雕作,不偏于形,更重于神。
为谋生,20 出头的陈明伟就在鄞南乡间开了一间刻字店,以刻字店为起点,开始了与工艺美术结缘的生涯。这期间,他专攻金属模具浮雕、塑料模具、胶木模、冲模以及粉压铸等金属模具的雕刻,并开始着手红木家具和宁波骨木镶嵌家具的收藏。
按他的话说,收藏提升了他的艺术品位和技艺,开阔了眼界,激发了创作灵感。在上海博物馆,他看到了一位制砚名家的作品:一件红木雕刻的知了,放在掌心,栩栩如生,雕刻细腻,脚爪分毫毕现。打开来,里面还是只知了,只是背上有浅浅的痕迹,才知是方知了形状的砚台;一件红木脆瓜,瓜皮和瓜瓤几可乱真,里面是脆瓜状的端砚,瓜瓤、瓜子也雕刻得一应俱全。前辈大师的作品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影响,他认为伟大的工艺美术师完全可以和书画等艺术大家媲美,同样有大胸怀和大境界。
于是,倾心艺术的陈明伟不再满足于收藏这些艺术品,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工艺大师中的一分子。不顾众人反对,他毅然关了刻字店,去宁波拜书画名家丁乙卯先生为师,潜心研习书画。学习之余,他时常跑到宁波工艺美术厂观摩,偷学骨木镶嵌技法和工艺。
宁波一直有“万工轿、千工床”的说法。陈明伟的骨木镶嵌红木千工床,是根据现陈列于宁波博物馆一张制作于1864 的千工床仿制的。关于这张床,有个传说:宁波城隍庙开建时,这张床已经在制作了,而等城隍庙建成时,这张床还在制作中。
从2008 年7 月开始,他和15 个师傅总共花了3 年完成仿制。
整张床由95 只黄杨木吉子、7 块黄杨木牙板、7 块黄杨木花板、60块骨木镶嵌花板、18 块双面雕刻的围屏组成,围屏正反面分别有18块浅浮雕、24 幅花卉图、12 幅古代仕女图。
陈明伟将骨木镶嵌传统技艺发挥至,集当代骨嵌技艺之大成。或是象牙和紫檀的镶嵌,或是牛骨和黄杨的镶嵌,分别散落于床的各处细部,如坐栏、藻井、直柱、横梁等处,令人目不暇接。
整个床不仅运用骨木镶嵌的高嵌、平嵌手法,还融合了宁波的榫卯结构,其中所用黄杨木吉子也是宁波的一个特色工艺。每个吉子图案都不一样,花样繁复,采用镂空雕、深雕、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雕成。
陈明伟说,宁波从事骨木镶嵌工艺者只有十余人,大多数从事古旧家具修缮修理,很少人从事骨木镶嵌艺术创作,骨木镶嵌工艺濒临失传。他希望能把骨木镶嵌这一传统工艺美术的奇葩传承发扬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、欣赏骨木镶嵌之美。传统骨木镶嵌工艺学习难度大,学习的年龄是十六七岁,而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少对骨木镶嵌这类传统工艺有兴趣,更不用说能静心学习传统工艺。
如今,他正在和鄞州区职校商议,筹办一个骨木镶嵌工艺美术班,培养更多的骨木镶嵌工艺继承者,让骨木镶嵌这门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工艺发扬光大。